联系电话: 13966358839      会员登录 | 注册
  • 1
  • 2
  •   
联系棋院
    • 和县云中棋院

    • 电话:13966358839

      Q Q:  2625051108

      QQ群:  383878091

    • 地址:和县小市口历阳镇幼儿园隔壁巷内


    •     

关于藏式围棋
2015-10-28
来源:未知
点击数: 11196          作者:未知
  •     藏式围棋是流行在西藏和青海、云南、四川等藏族地区的一种围棋,藏名叫做密芒。密芒的意思是很多的眼,有人认为这眼即是指围棋中的眼。我以为大约不是,因为围棋中的“眼”与“很多”联不到一起去,应该是指棋盘像网有很多眼,因此密芒当是指使用这种有许多格子的棋盘的游戏。
        很多关于藏式围棋的介绍中都认为藏式围棋分大小两种,比较典型的说法是:“大围棋与目前国际上流行的正式比赛围棋相同。小围棋棋盘纵横各9条线(或11条线),黑、白各32子(或40子)。开局时双方各以16子放在相邻二边上,然后交替移动棋子,每步一格.循线前进。如甲方一子在一直线上被乙方二子所截,则提去甲方之子而补以乙方之子,至16子补完为止。”
        很显然。这所谓小围棋并不是围棋,倒有点像是象棋。如果说密芒是指棋盘,那就好理解了,那不过是使用方格子棋盘的另外一种棋类游戏。就像虽然使用相似的棋盘,五子棋不是围棋一样。这种游戏现在还在藏区流行,还比较容易见到,而且不同的地方差别还很大,例如还有这样的描述:“黑棋要赢必须在棋盘上摆出一些固定的棋形才行,比如下十三路棋盘,则黑方在白方不少于13个子之前.摆出‘枪’、‘鞋’和‘三排军队’等各种图形,才可以到达胜利彼岸。,,有不少旅游者见到这种密芒,并在文章中介绍。现在有说法认为藏式围棋还在藏族地区流行,其实指的是这种也叫密芒的棋类游戏.它不是藏式围棋,也不是藏式围棋的一种。
        真正的藏式围棋是一种17道的围棋,原先主要是在西藏上层社会和僧侣中流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阿沛.阿旺晋美就是其中之高手。据报道,1958年锡金王子去日本访问时曾与日本围棋高手对弈一种规则奇特的围棋,棋盘也是自带的,引起了日本棋坛的惊异,而这位锡金王子说是学自西藏僧人。.其所指应就是藏式围棋。
        由于西藏社会的变化,这种藏式围棋现在已经不流行了。2005年6月为发扬藏族文化,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专门派人去拉萨学习藏式围棋的下法,并举办了藏棋文化节,邀请了中国棋院院长王汝南和多名围棋专业棋手参加,并按古老的密芒规则下了棋。
        藏族地区自古就有围棋流传的历史记载,《泪唐书.吐蕃传》中有:“围棋陆博,吹蠡鸣鼓为戏。”《薪唐书•吐蕃传》有:“其戏纂六博。,,《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藏文)就记载有:松赞于布的父亲朗日伦赞的大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琼布•苏孜色擅长下密芒,而且棋艺高超,他能边处理公事边下棋。别人下棋时,哪一方不利了.经他一指点就能反败为胜。另外,著名藏族诗史《格萨尔王传一贵德分章本》征服霍尔中,记载有格萨尔与霍尔的亲王梅乳孜下棋,一负后三胜的故事。
        关于密芒在西藏现在还有许多传说。西藏山南朗县泽仁乡有一座他巴西日山,是西藏一座著名神山,山下有个村庄叫多参,村后有一块不太规则的方石头,石面平滑,上有石线,像一副雕刻的围棋盘‘.当地人叫它康卓密芒。据说狮头神女常在这里邀恶魔下棋,每次都下得狂风四起,乌云密布,似乎是盘上厮杀异常激烈,由于观音菩萨的帮助.神女每次都能降服恶魔。日喀则附近的夏鲁寺和萨迦寺,每十二年跳一次独特的宗教舞蹈密芒舞。身穿黑白服装的咒师,戴着面具,在画有藏棋盘的场地挪动,就如是以人代子下一盘神秘的密芒。
        据说在日喀则大竹卡的西藏本教(也有译为钵教)热拉雍仲林寺里,至今还保存着一部密芒阿即藏棋咒语经。甘南夏河拉卜楞寺还收藏有一本关于藏式围棋的书《密芒吉单居》,意即《藏棋之理论》,作者是19世纪中期的藏族天文历算家丹巴加措,书中不仅有藏棋的下法和理论,还收录了部分前人所下的密芒图谱。
        现在已经考古发现的石制密芒围棋盘有七八处,发现点几乎分布在全藏区。其中2000年6月在墨竹工卡县加玛乡发现的一块古代石制棋盘******意义。此地相传为松赞干布的父亲朗日伦赞的强巴米久宫殿所在地,也是松赞干布出生地。直到“文革”前,强巴米久宫以及松赞干布生母亦萨兑嘎之王宫的残址还可寻见。因此令人想象此密芒为朗日伦赞时代(相当于唐初)之物。棋盘见图2—11(见彩页5).凿刻于长1.44米、宽0.58米的菱形花岗岩表面中央。棋盘线条长宽各0.44米,为正方形,棋盘两端各凿有一凹坑,凹坑直径0.11米、深0.4米,想是放置棋子的。棋盘表面均有磨损,线条较为模糊,但可以数清为纵横有17道线,为17×17格。
        曾有报道说:“近来在西藏吐蕃墓葬中发现的棋子,将藏棋历史推前了3000年”,并被广泛引用。这样的说法是不够严肃的。且不说认定有两种颜色的石子就是棋子缺乏说服力,吐蕃时代不过也是在一千多年前,吐蕃墓葬与3000年搭不上边。但有一点很明确.藏式围棋在松赞干布之前,即唐朝之前就有了。
        由于与唐朝的围棋有明显的差别,因此一些人据此认为藏式围棋是独立产生的,比方认为起源于西藏本教(佛教传人前的西藏的原始宗教,后融入佛教)时期,用于卜算和念咒语,它和中国的围棋分别起源,并且各自平行发展;但更多人倾向于藏式围棋很可能是中国古代围棋的一种变种,我倾向于这种观点。有人猜想诸葛亮七擒孟获时把围棋带人了云南,然后又从云南传人西藏,这也就是猜想,或者说设想。和朝鲜不同,中原地区和藏族地区的围棋交往无明确的历史记载,但传播常常是一种不留信息的过程,细节是无法确定的。比如鸦片战争打开了西方进入中国的大门,但是嗜好辣椒早已就是四川人的习俗,不能就此认为中国的四川和美洲各自独立地培植出了辣椒。
        要找到藏式围棋的历史起源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作为一种游戏,不可能有历史资料明确地说明它的来源,即使是有。如中国的“尧造围棋”,那也是不可信的。但是我们从它的规则特点还是可以寻找到其历史渊源的一些蛛丝马迹,并增加我们对围棋规贝q发展轨迹的新认识。
        藏式围棋与现代围棋的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棋盘是17道的,这倒不足为怪;二是它的座子比中国古代围棋还要多。有12个,见图2一12;三是如果一方的棋子做活后,可形成某种八宝吉祥图案的,奖8个子,如一方的对角两个星位座子和天元均被对方吃掉.要给对方增加24个子,这当然是一种游戏式的附加,不必太关注:最重要最特别最值得注意的,是它的打劫规则。
        藏式围棋的打劫规则禁的不是来回提子,而是不能在对方刚提了你的子的地方着子,必须隔一手。如此打劫规则被扩大化了,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打劫,这没有差别;另一部分则是把很多死型变成了“缓刑”。如倒扑也不能立即回提,需要找一次劫材,当然那不是打劫,打劫是双方来回,这里是单方的,“缓刑”只缓一次,只是给了一次交换的机会。另外规定不管你提的是一个子还是几个子,例如你提的是5个子,那么对方下一步就不能在这个刚提走了子的这5个空点上下子。如此一些死型的眼位也成了“缓刑”了。如图2—13中.三个典型的黑棋眼位死型,当然还可以举出其他种的眼位死型,由于黑棋提眼位中白棋后,白棋不能立即在里面下子破眼,要去找一次劫材,也成了“缓刑”。如果再往复杂里思考,倘若是对杀,大眼不仅仅要算气,还要算“缓刑”的次数。比方说刀把五是7口气,但其中提了点人,再提再点,共计要点提5次,就要“缓刑”5次。即要找5次劫材。对于这种打劫规则,套用一个形象的说法是:刚死了棋子的地方是热的,对方不能进入,须隔一手,冷了以后方可下子。
        这个奇特的打劫规则让我们看到了打劫规则产生时人们的思维状态。打劫规则最初出现的原因应该是功利性的,而不是理论性的,不是理论产生出规则,而是需要创造了规则。当发现两眼活棋使围棋变化更丰富、更有趣味了时,人们喜欢要下两眼活棋的围棋。但由此而产生的回提,或者说在死了的地方再下棋会产生麻烦.怎么办?就有了要禁止的想法,但怎么禁?我们已经有了并且习惯了现在的打劫规则,当然觉得答案很明白,但对于当时的人来说.因为是没有,所以思维就没有框框,是全开放的。
        理论会推导出******的结果,而功利的目的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实现,可以有多个结果。现代的研究知道,打劫规则的理论依据是“禁止全局同形”,但这是后来的人总结出来的。发明打劫规则之初只是要解决问题,只是一个功利性的需要,因此可以设想最初打劫规则可能有多种设计,或者不同的阶段有变化。像藏式围棋那样,禁止在刚提过子的地方立即着子,应该是一个更为粗糙的、因此也可能更原始的禁止方式,到后来发现禁的范围不必那么大,有必要禁的仅仅是会造成循环的劫子,就改为禁止回提了,而且像打二还一这样的不会产生循环的回提也不必禁。于是就形成了现在的打劫规则。
        因此。我认为在藏式围棋中保留的这种打劫规则,正是围棋规则发展早期的东西。在中国中原地区规则已经发展了,改变了,而在藏族地区早期传过去的东西没有改变,就像活化石一样,成为传统被保留下来了。17道围棋在西汉时期已经有了,19道围棋则是在南北朝时期才通行。因此一个可能的设想是围棋是在汉朝或者三国时期,比方说诸葛亮七擒孟获时,传人藏族地区的。而当时的打劫规则就是这样,或者传过去的那些人下的是这样的打劫规则,现在这样的打劫规则是在南北朝时期才定型的。这只是我的猜想,我以为还有点道理的猜想。
        另外,从“形成某种八宝吉祥图案的,奖8个子,如一方的对角两个星位座子和天元均被对方吃掉,要给对方增加24个子”的规定来看,它的胜负计算是数子,和中国唐朝以前的古代围棋的规则一样。另外,藏式围棋以一人抓子一人猜单双来确定先后方,和现在围棋的猜先方式一样。藏式围棋没有让子棋,如双方棋力有明显差距,则局前确定差距子数后对局,颇类似于现代的贴子。
        朝鲜围棋和藏式围棋这两种不同的围棋,在围棋演变的历史中的位置是不一样的。藏式围棋是在东汉到三国时期从中原传到西南藏族地区的一种围棋。未再有大的变化,因而保留有古代围棋规则信息;而朝鲜围棋传人也很早,但流传下来的是经过在宋朝以后加入了规则改变的围棋。第三章《敦煌棋经》与《忘忧清乐集》一、最古老的棋著一、取西耆利干县看
        如果不计早期的有关围棋的零星记述,专门论述围棋的最早的论著是东汉初班固(32—92年)的《弈旨》,以后还有东汉马融的《围棋赋》、三国应场的《弈势》、韦曜的《博弈论》、东晋蔡洪的《围棋赋》等,到了南北朝、唐宋,这类文著更是多到不胜枚举。两千多年来.中国古代有关围棋的文献可以说是浩瀚如海洋,其内容丰富.涉及到的不仅仅是围棋的技战术,更有许多延伸到哲学、军事、美学甚至玄学。古人的宏论令人赞叹,但对这“上有天地之象,次有帝王之治”(班固语)的东谣到底是什么样的却语焉不详。我们从古代的棋论中几乎找不到有关围棋的最基本的解说。
        而最最重要的,围棋到底怎么计算胜负的规定,更是被忽略了中国古人喜欢从微言中发现大义,却不屑于把微言先说说清楚.于是我们现在想要了解古代的围棋规则,实在是太困难了。
        棋谱、定式、死活等方面的围棋的棋书,有记录的始于晋,如东晋赵王伦的舍人马朗的《围棋势》二十九卷。到了南北朝时期棋著更多,《隋书•经籍志》载有八部五十二卷之多,书名如《棋势十卷》、《棋势八卷》、《棋图势十卷》、《棋法一卷》、《竹苑仙棋图一卷》等。作者既有棋家,如王子冲;也有官员,如宋员外殿中将军诸思庄,梁上书仆射柳恽:更有如梁武帝、梁简文帝等帝王。但所有这些书均早已散失.唯在隋书、唐书中留有其名。
        到了唐朝围棋更盛,棋著或棋谱当然更多,但也同样湮没。现在所能见到的古谱基本上是明清以来的,其中或有少许名为唐宋的,如明朝的棋谱中有王积薪的《凤池图》,也是流传的,其真实性是不能确定的。而且一般多是所谓“棋势”,即死活常形和定式,即便有少量棋局谱.也只有前几十着。现存较早的对后代影响很大的棋谱专著元朝的《玄玄棋经》就是典型,重视围棋技巧的记录,不重视实战对局的记录。从这些棋谱书中可以看到当时的棋艺水平,但很难反映当时的棋界实况,更无法了解当时的围棋规则。对于探索古代的围棋规则。这些棋书基本上提供不出什么信息。
        要了解规则必须要有明确的计数说明,或者全局图谱,而且不能是中盘认输的,要有最终点数结果。如此才能知道当时的规则是怎样计数的。而这样的棋谱即使在棋谱繁多的明朝也不多见。所幸的是还有《敦煌棋经》和《忘忧清乐集》这两部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围棋著作,给我们留下了寻究中国古代围棋规则的些微线索,因此,解读这两部著作是探索围棋规则演变历史的关键。
        我以为在中国古代所有围棋论著中,有几种是特别重要的:一是元朝(1349年)的《玄玄棋经》,因为它是一本内容系统全面的围棋专著,在棋艺上实际影响了后代的中国、日本;另外有两部代表古代围棋水平******峰的棋著:清施襄夏的《弈理指归》和范西屏的《桃花泉弈谱》。但从研究古代围棋的价值来说,最重要的仍然还是《敦煌棋经》和《忘忧清乐集》。它们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而且不仅仅是所有专门棋著中最古老的,尤其难得的是千年古本犹在,其信息的真实度无可置疑。因此在分析寻究古代围棋规则之前,有必要先对《敦煌棋经》和《忘忧清乐集》作一介绍,以对这两部著作和古代的围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一、从尘封中走出来的《敦煌棋经》
        敦煌是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地。在国际学术界,敦煌的文物研究被称为敦煌学,以一处之研究而称为学,在古文化的研究中大约是************的了。民国时代有敦煌研究所,现在则有敦煌研究院——为一处文物设立直属国家的研究机构,这也是******的,如果不算故宫的话。但国人对敦煌的认识主要是壁画,说到敦煌首先想到的是“飞天”、“倒弹琵琶”,是张大千、常书鸿对敦煌的发现、痴迷和献身。实际上我们现在对敦煌的研究也确实主要在佛教石窟艺术上。但是敦煌之能成为学并不是因为这,而是因为一百多年前的某一天的一个惊人的发现。
热门评论
  • 暂无信息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棋院地址:和县小市口历阳镇幼儿园隔壁巷内 |  电话:13966358839 | QQ:2625051108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13-2015和县围棋 备案/许可证编号:皖lCP备15021705号